日前,国内以丝网印刷名家作品著称的百雅轩,因扩张失败导致关店,引发人们的关注。艺术评论家徐子林认为,这一模式难免有欺诈之嫌——“一年前我批判百雅轩的造假产业链必将,事实证明很快垮了!”
那么,价位从几千元、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的丝网印刷的名家作品,究竟有没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呢?抑或真的可以归入“假货”之列?丝网印刷名家作品“横行”,又会不会对版画市场造成较大影响?就此,业界专家展开了“舌战”。
丝网印刷名家作品,价格通常从几万元、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比很多原创版画的价格都高,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我质疑百雅轩商业模式的主要原因——画廊不应该拿复制品,即便是相对特殊的复制品作为艺术品来销售,否则贻害无穷。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丝网版画、版画及复制品的关系。丝网版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版画中的一种,与木版、铜版并列。因此,艺术家,譬如美国的安迪·沃霍尔采用丝网版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本身没什么问题,价格卖得比较高,也无可厚非。但同时,版画制作一向也是印刷复制品的一种方式,人们用丝网版方式去复制一些名家作品,从制作角度看,也无不可,但从定价上看,一定要合理,不能漫天要价。因为这样的东西只是复制品,没有什么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必须按照普通商品的计价方式来定价——材料成本加人工成本,再加上营销通道的成本及合理的商业成本。否则,就有欺诈嫌疑。
就算是艺术家用版画这种形式来进行创作,在限量里面,无论你复制了多少件,也要把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此来确定每件作品的价格。譬如,一位艺术家创作了一件版画,之后他总共复制了一百幅,那计算每一幅作品的价格时,就必须将100幅版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价值,然后再除以100,可以略微提高一点,并考虑每幅作品在复制过程中的排序,由此得出每幅作品的基本价位。这才是版画的合理计价方式。假设这位艺术家创作的版画作品,按其市场价位可定为30万元,他限量印刷了100件,那每件大约是3000元,再加上制作成本,那排在中间位置的作品卖到5000元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卖5万元、10万元。而根本算不上艺术品的丝网版印刷品,价钱抬得比原创版画还高,其实是有意混淆作品和复制品的关系,纯粹是概念炒作,根本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商业业态。
其实,就名家作品的复制而言,丝网印刷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丝网版印刷精度没那么高,套色精度没那么准,质感也没那么强,如果复制写实油画,最好的其实是四色印刷,或者微喷技术;如果复制国画,那水印木刻才更逼真。因为,丝网版画会产生很多网点,对版画家的创作而言,这是有利的特质,但用于复制其他类型的画作,恰恰是自曝其短。为什么丝网版复制品看起来常常会觉得别扭?就是因为这并非最佳的结合方式。
且别说丝网版复制品,就是毕加索等大名家的版画作品,在欧洲,十多年前也主要是在巴黎的跳蚤市场、旧货市场销售,就是到了今天,多数版画作品仍然难上拍卖场。因为版画一直以来就是传统艺术家的宣传品或馈赠礼品,起到交流作用,并非多神圣的东西。而我们却把一种完全没有附加值的复制品炒到那么高的价位,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艺术生态本来就不太理想,艺术品市场也不太健康,如果再出现各种各样的炒作,无疑将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损害。
限量复制就涉及了两个关键点:一、限量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如果可信度高,复制数量又不多,那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而假如明明是做了几千张,却宣称只做了几十张,这就会导致市场的混乱了。二、是否为画家本人签名。如果画家的名气比较大、学术地位比较高,又能一一签名,那价值自然也会比较高。在我看来,只要从这两个因素考虑,就可以把丝网印刷名家作品的问题简单化了。
丝网印刷名家作品,不能单纯归为复制品,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衍生品。它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可以转卖,也能上拍卖行。
追本溯源,丝网版复制名家作品源于美国。三四十年前,美国就开始出现一些著名艺术家利用丝网印刷自己的作品,限量发行。由于美国人比较喜欢艺术品,却未必都能买得起名家原作,因此催生了各种各样的衍生品,其中,最能直接反映原作风貌的就是丝网版画。因为这样的衍生品,虽然外形、色彩跟原作比没有太大变化,但原作是手绘作品,丝网印刷则是多层套色,凑近看去,就会发现作品由于经过多道工序的反复套色印刷,画面上会出现版画应有的痕迹,这也正是它不同于印刷品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丝网印刷名家作品,是新的再造过程,是原作的艺术延伸,比一般复制品的附加值要高得多。另外,它不仅经过了二次创作,也遵循版画的印刷规则,限量发行,排序越靠前价值就越高——第一张比第99张的价值要高出一大截。而且,一般丝网版画都有原作艺术家的签名。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起,美国这种丝网印刷名家作品的方式也被引入进来。普通民众想在家里挂一幅比较有名气、自己经济能力承受得起的作品,一般不会再买复制品,而是买丝网印刷的名家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更接近于创作,是有价值的,可以转卖。现在拍卖场上常会出现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标签上清楚地写着“版画”或“丝网版画”,价格一般在该艺术家原作的百分之一以内。譬如一百万元的原作,那丝网版的价格就是一万元到几万元之间,也有的达到20万元。
事实上,如果丝网印刷名家作品价格太低,商家也不愿意做——因为一件丝网版至少得做三十道套色,挺复杂的,所以目前丝网版主要集中在一线艺术家的作品上,原作价值比较高,渴望收藏的人比较多,这样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随着高收入阶层的不断增加,我以为丝网印刷名家作品,以后还会发展得更好。
我很支持丝网印刷名家作品,这样能够满足更多人对艺术品的需求,对名作的喜爱。某些专业人士跳出来瞎嚷嚷,多半是因为心理上不平衡。
事实上,是百雅轩在国内开拓了这样一个市场,如果它只是一厢情愿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绝不可能维持这么久,也不会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既然价钱定得这么高,仍然有人愿意买,那说明人们有这样的需求。
作为搞过版画创作的人,我想自己还是很清楚专业画家的心理的,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原创版画都不好卖,或者价钱卖得比较低,而一件丝网版复制品,却能卖得那么贵,感到很伤自尊。这其实也跟我们固化的艺术观念有关,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制作模式,跟传统的原作观念、艺术价值是相违背的。但我以为这恰恰是专业人士们应该自我反省之处——为什么我们的原创版画卖不出高价,而丝网印刷名家作品却可以赶超我们?难道我们一味地、责骂丝网版复制品,原创版画就会卖得更好吗?
实际上,原创版画根本不是因为受了丝网版复制品的冲击才不好卖,而是因为艺术家的观念跟这个时代有所脱节,忽视了艺术作为一种传播手段既要起引导作用,也必须适应社会。所以,原创版画与丝网印刷名家作品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果关系。而专业人士也未必是出于一种责任心、出于对文化价值的保护而指摘丝网复制品,恐怕更多只是出于保护自身利益。所以,我更希望版画家们调整心态适应变化的社会需求,适应新技术的冲击,让自己的作品更受欢迎,让自己推崇的艺术价值也被商业所认可。而从公众的角度看,人们并没有义务去接受权威的观点、专业的标准,他们有自主选择作品的权利。
另一方面,版画复制在历史上也是早已有之的,中国一向引以为傲的明清木刻版画,全部都是复制画稿的:由当时的画家进行构思、创作,再由刻工进行木刻复制,跟今天的版画工坊一样。刻工有着非常高超的技术,可以将画家的作品转化成大量的复制品,以满足社会需求,譬如作为小说的插图或者作为年画走进千家万户。这正是版画产生的最初动力。丝网版印刷名家作品,只是当下各种印刷手段中更多保留手工、相对传统的方式,没什么可讶异的。
去年,我从加拿大坐邮轮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就看到船上有几千份的迪士尼油画复制品,做得跟原作几乎一模一样,价格也不便宜,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而且,放心,不愁卖不出去。商业的本性就是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大的印刷量、多高的价格,如果没有需求,定价再高也不起作用。
美国人摘冬奥首金金正恩暴食变胖加拿大收紧移民政策押运员走火爆头万人百合网官员遭情妇发裸照wifi覆盖全球湖南湘阴灭门案云南村民冲击派出所新疆沙漠女尸非他杀冯小刚让小彩旗停转树与站台共生大连电梯失控比亚迪改奔驰扣12分黄渤春晚没穿爱马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