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方针,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解决目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要素不全、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完善、与相关应急预案不衔接等问题,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本标准。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生产经营单位的组织体系、管理模式、风险大小及生产规模不同,应急预案体系构成不完全一样。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真实的情况,从公司、企业(单位)到车间、岗位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互相衔接,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
应急处置方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立足自救。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程序、内容和要素等基本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风险种类、生产规模等特点,可以对应急预案框架结构等要素进行调整。
针对有几率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b)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有几率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
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相关法律和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有几率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会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能够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针对有几率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的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有几率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架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础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有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和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主要包括单位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基本的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依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为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区域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一样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形态趋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明确事故信息发布的部门,发布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在危险源评估的基础上,对其有几率发生的事故类型和有几率发生的季节及其严重程度进行确定。
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成员单位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可设为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区域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一样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形态趋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针对本单位事故类别和有几率发生的事故特点、危险性,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如:煤矿瓦斯爆炸、冒顶片帮、火灾、透水等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b)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应同单位或车间、班组人员工作职责紧密结合,明确相关岗位和人员的应急工作职责。
a)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有几率发生的事故类别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b)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有几率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现场处置、事故控制,人员救护、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c)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的基础要求和内容。
列出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并不断进行更新。
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重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存放地点和联系电线规范化格式文本
1、本系统适用对象:市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各县区政府,所有投稿用户需各单位授权后作为本单位唯一指定的投稿工作人员进行投稿,原则上不接受个人名义投稿。
2、用户首次投稿时,需先点击市政府网站首页右上角“注册”按钮,点击“忽略警告,继续访问”,进入用户注册页面,认真填写个人隐私信息,确定信息无误,点击“提交”按钮,同时,投稿用户需将注册完成的个人隐私信息,以表格形式(盖章)纸质版或加盖公章的PDF版向市大数据服务中心报备,经投稿系统管理员确认审核无误后,方可开通投稿账号。账号开通后,用户可访问投稿页面,点击右上角“登录”按钮,即可进行投稿。
3、所有投稿信息需经本单位领导审签通过,并承诺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所报稿件内容真实、文字准确,并对所投稿件承担一切责任。